香港看病:每15人就有1人罹患大肠癌,做到1件事就能有效防治!

2021-07-15 17:02

每15人就有1人罹患大肠癌,做到1件事就能有效防治!
新冠疫情来的又急又猛,但慢性病和癌症也没有就此消失,然而,担忧被感染,不敢出门、害怕进医院,有医师观察到,在疫情肆虐与媒体连番相关报导之下,国内癌症筛检人数大幅下降,恐让不少人错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机会,就算最后没有染疫,也可能折损在肿瘤细胞之下,预料未来几年癌症死亡率将显著上升。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超过1年半,但直到今年5月,台湾人才真的有感这隻病毒的威胁,许多人宅在家,有病不敢就医、该做的检查也搁著。

国健署统计,今年上半年4癌筛检(大肠癌、乳癌、子宫颈癌、口腔癌)人次为233万人次,去年(2020)同期为227万人次,儘管今年比去年多出6万人次(约增加2.6%),但国健署尚未统计今年上半年单月的筛检人次,推测是疫情爆发前、1~4月筛检情况相当踊跃,因此让上半年整体筛检情况比去年同期好。不过,相较前年(2019)完全没有疫情、同期281万筛检人次,今年还是比前年少了48万人次,整体下降17%。可见疫情仍然影响民众就医意愿。

此外,去年(2020)上半年一度疫情较紧张,单看当年6月的4大癌症筛检总量就较往年同期下降了1成5。

台大医院胃肠肝胆科邱瀚模教授率领团队在国际期刊《Preventiv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也指出,去年3~5月,国内疫情升温,粪便潜血检查人数就比往年同期大幅下降了2~4成左右,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疫情较台湾更为严峻,下降幅度更是可想而知。


疫情延宕筛检,中晚期肠癌病人增,「5年后还债」
「但去年台湾的疫情『不是真的』,」邱瀚模直言,台湾直到今年这波疫情才真正感受到病毒在社区爆发的威力,医疗崩毁、加护病房、呼吸器被佔满,常规医疗服务无法运作,可以想见,癌症筛检现在才是真正面临大崩盘,不只是做粪便潜血检查的人变少,一旦检出阳性要再进一步做大肠镜检查确诊,这样的人也会跟著骤减。

「就算后来疫情趋缓或政府大力鼓吹民众出来检查,人回来了,但确诊时的期别可能也已经出现变化了。」邱瀚模解释,如果粪便潜血检出阳性,会通知病人3个月内接受大肠镜检查,如果拖到半年、9个月、甚至一年后才做大肠镜,假使确认罹患大肠癌,检出的癌症期别往往大不同。

过去国内粪便潜血阳性者约7~8成会在3个月内进行大肠镜检查,其中近60%会诊断出大肠癌0期或1期,若及早接受治疗,5年存活率分别可达100%及95%左右,几乎能根治;但如果9个月后才做大肠镜,状况刚好颠倒过来,可能只剩44%的人是0期或1期,56%是2~4期,5年存活率则降至80%(2期)、60%(3期)、甚至16%(4期)左右。

「慢性病或癌症的治疗有时效性,虽然不会马上看到死亡结果,可是一旦被疫情中断,延宕检查和治疗,死亡率就会上升,」邱瀚模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欠下的债,大约5年后就会算总帐,那时才是灾难的开始。」

医院降载,大肠癌高危险群优先做大肠镜
不过,疫情之下,医院降载,邱医师坦言,有些医院原本病人前段时间安排好的大肠镜检查确实被取消,即使民众想检查也做不成。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前阵子筛检计画团队与主管机关国健署研议,优先安排粪便潜血阳性而且血红素浓度特别高或已有明显症状的高危险群,例如贫血、体重下降,尽早进行大肠镜检查。过去统计发现,平均每20个粪便潜血阳性的个案,就有1人是大肠癌;但若血红素浓度达1,000 gm/dl以上,平均8~10人就有1人是大肠癌。

这波疫情期间,台大医院即针对高危险民众进行电访与劝说接受大肠镜确诊,赫然在第一个受检者身上找到第一期大肠癌;但令人遗憾的是,超过一半的高风险者依然却步不敢接受大肠镜检查,将白白错过早期诊断与根治的机会。

目前随著医疗量能逐渐恢复,医院也在规画逐步放宽让民众进行大肠镜检查,订定先后顺序,不见得按一开始民众预约的顺序安排检查,而採取从高危险群优先检查,此外,若一次全部开放,万一有新冠确诊患者进到医院,也可能增加院内感染风险。但邱瀚模强调,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一定是全部武装,以「特种部队」的高规格替民众进行检查,民众不必太担忧进到医院有被感染的风险。


不筛检,终身7~8%机率罹大肠癌,远高于得新冠肺炎
台湾每年新诊断大肠癌人数约1万6,000人,社区中,大约每1,000人就有2、3人是大肠癌患者,而粪便潜血检查约有7%的人会呈现阳性,相当于每20名阳性个案就有1人是大肠癌,因此,这些粪便潜血阳性的人罹患大肠癌的风险高出一般健康族群2、30倍,比有一等亲大肠癌家族史的人风险还要高出许多。

邱瀚模指出,若终其一生不做大肠癌筛检,国人终身罹患大肠癌的机率约7~8%,大约每15人就有1人会罹患大肠癌,机率比新冠肺炎高出许多,只是大家的恐惧可能来自新冠肺炎会立即要命,「但不要忘记,疫情终究会过去,最重要威胁还是慢性病和癌症。」

不只是大肠癌,其他癌症、慢性病也没有因为新冠病毒的出现就消失,即使去年美国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比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终究死于慢性病和癌症的人还是比新冠肺炎多很多,因此,慢性病和癌症才是已开发国家最主要的健康威胁。

癌友治疗、追踪不能断,打疫苗加发粪便採检管,新冠、癌症都照顾到
除了确诊前的筛检,癌症确诊后的追踪、治疗也很重要。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赖基铭分享,一名长期追踪治疗的乳癌患者最近回诊发现肿瘤指标异常,怀疑癌细胞复发,赶紧进一步安排电脑断层检查,但病患原本打算等解除三级警戒才要回诊,很可能就错过及早治疗控制的机会,癌细胞转移更严重,增加治疗难度。

赖基铭提醒,癌症治疗一定要持续,如果是定期追踪,例如3个月或6个月回诊追踪1次,还可以延后1、2週,但也不宜拖太久,否则癌细胞可能出现变化,延误治疗时机。

邱瀚模强调,无论疫情如何发展,最重要还是民众要定期做检查,并意识到自己有罹癌或慢性病的风险,不应没有症状就忽略检查。他也建议,新冠疫苗正在大规模施打,卫福部可考虑在民众接种疫苗比较上轨道时,同时发放粪便採检管给符合筛检资格的民众,既能获得疫苗保护力,也能亡羊补牢提升筛检率,有效防治大肠癌,以免顾此失彼。

1